在拜仁慕尼黑近期战绩波动、管理层矛盾公开化的背景下,前拜仁球员兼俱乐部名宿马库斯·巴贝尔(Markus Babbel)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抛出重磅批评,直指名誉主席乌利·赫内斯(Uli Hoeneß)才是球队问题的核心,巴贝尔强调,赫内斯似乎无法意识到自身行为对俱乐部造成的负面影响,反而持续通过公开言论加剧内部分裂,这一评论迅速引发德国足坛热议,折射出拜仁长期存在的权力结构与领导力争议。
拜仁慕尼黑作为德国足球的旗帜,近年来在竞技层面虽保持国内优势,却在欧冠赛场屡遭挫败,且俱乐部管理屡现混乱,从2023年夏季转会窗口的决策失误,到主教练图赫尔(Thomas Tuchel)的战术争议,再到球员公开表达对高层的不满,拜仁的稳定性备受质疑,许多分析指出,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非单一,但赫内斯的强势干预常被置于焦点。
赫内斯自1970年代加入拜仁以来,曾长期担任经理和主席职务,2019年退居名誉主席后仍通过媒体采访和内部建议施加影响,近年来,他多次公开批评教练、球员甚至管理层同僚,例如2024年初对球队防守的尖锐指责,以及与前主帅纳格尔斯曼(Julian Nagelsmann)离职相关的言论风波,这些行为被批评为“破坏俱乐部团结”,巴贝尔在采访中直言:“赫内斯先生仿佛活在一个泡泡里,总认为问题是别人的,却忽略了自己才是那个不断点燃火苗的人。”
巴贝尔作为1990年代拜仁防线核心,曾亲历赫内斯的管理风格,他在本次访谈中指出,赫内斯的领导方式在过去虽有效,但已不适应现代足球的协作需求。“乌利为拜仁做过巨大贡献,但时代变了,俱乐部需要专业分工和信任,而不是一个人通过媒体来 micromanage(微观管理),他似乎意识不到,自己的言论正在削弱教练权威和球员信心。”
巴贝尔举例提到赫内斯对转会事务的干预,2024年夏季,拜仁在中锋引援上犹豫不决,赫内斯公开质疑潜在目标的性价比,导致体育总监弗罗因德(Christoph Freund)的谈判受挫,类似情况在凯恩(Harry Kane)转会时也曾发生,赫内斯的高调发言被批“破坏谈判策略”,前队友埃芬博格(Stefan Effenberg)也附和巴贝尔的观点,称“赫内斯的影子管理已成为负担”。
赫内斯对拜仁的功绩无可否认:他将俱乐部从财务危机带入欧洲顶级豪门,建立青训体系并推动商业全球化,批评者认为,这种 legacy(遗产)正成为双刃剑,赫内斯习惯于以“拜仁教父”自居,但其公开言论常被解读为维护个人权威而非俱乐部利益,2023年他对门将诺伊尔(Manuel Neuer)滑雪受伤事件的批评,被指缺乏对球员的尊重,引发更衣室不满。
心理学家Dr. Sophie Weber在《南德意志报》专栏中分析,长期掌权者容易陷入“认知盲区”,忽视自身行为的后果,赫内斯多次强调“拜仁家族”概念,但实际操作中,他的直言不讳往往制造分裂,球迷群体中也出现分化:老一辈支持其“直言文化”,年轻一代则呼吁更专业的治理结构。
巴贝尔的批评也指向拜仁的整体管理模型,与英超俱乐部的CEO主导制或西班牙的体育总监制相比,拜仁仍保留着“强人政治”色彩,赫内斯与董事长海纳(Herbert Hainer)、CEO德雷森(Jan-Christian Dreesen)的权责界限模糊,导致决策效率低下,2024年欧冠淘汰赛失利后,球队在选帅和续约问题上陷入僵局,正暴露了这一弊端。
对比曼城、皇马等俱乐部,拜仁在数据驱动决策和长期战略上显露出滞后,赫内斯曾公开质疑“足球科学化”,坚持经验主义,这与现代足球管理趋势背道而驰,体育经济学家Prof. Markus Schmidt指出:“拜仁的成功得益于德国足球整体环境,但若不革新管理模式,欧洲竞争力将持续下滑。”
巴贝尔的言论获多家德国媒体支持。《图片报》民调显示,62%球迷认为赫内斯应彻底退出决策层,赫内斯盟友、前主席鲁梅尼格(Karl-Heinz Rummenigge)辩护称:“乌利的洞察力仍是拜仁的财富。”俱乐部官方未直接回应巴贝尔,但内部人士透露,高层已意识到问题,正尝试减少公开矛盾。
拜仁的挑战在于平衡传统与变革,赫内斯代表的历史辉煌是俱乐部身份的一部分,但过度依赖个人权威可能阻碍进步,正如巴贝尔所言:“拜仁需要的是团结,而不是无止境的内斗,赫内斯若能退后一步,反而能成为真正的 legend(传奇)。”
未来几个月,拜仁的选帅和阵容重组将考验管理层的协作能力,若赫内斯持续高调干预,俱乐部恐难摆脱动荡,欧洲足坛正密切关注这场权力博弈,其结果或将定义拜仁的下一个十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