围绕中国足协申办2025年U17亚洲杯的议题,国内足球界再度掀起波澜,知名足球记者马德兴透露,此次申办工作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,而中国足协在外交渠道上的不畅可能成为关键阻碍,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,不仅因为U17亚洲杯作为亚洲青少年足球最高水平赛事的重要性,更因为它背后折射出中国足球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困境与发展挑战。
U17亚洲杯是亚洲足球联合会(AFC)旗下的重要青少年赛事,历来是各国足球新秀的摇篮,中国曾于2004年承办过该赛事,但近年来在亚洲足球外交中的影响力有所下滑,2025年U17亚洲杯的申办工作于去年启动,多个国家表现出兴趣,包括沙特阿拉伯、伊朗和印度等,中国足协在2023年底提交了初步申办意向,但截至目前,AFC尚未公布最终主办国。
马德兴在分析中指出,中国申办的优势在于基础设施和赛事组织经验,多个城市如上海、成都和大连拥有符合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和训练设施,且中国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方面有丰富经验,例如2019年亚洲杯部分比赛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,劣势同样明显:中国足球近年来的国际成绩不佳,尤其是成年国家队在世界预选赛中的表现乏力,这可能影响AFC对中国足球整体环境的评估。
马德兴特别强调,中国足协在外交渠道上的“不畅通”是此次申办的最大隐忧,足球外交不仅是申办赛事的关键,更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,中国足协在过去几年中,因内部管理调整和人事变动,与国际足球组织(如AFC和国际足联)的沟通效率有所下降,2022年亚洲杯原定由中国主办,但因疫情等原因易地卡塔尔,这一事件暴露了中国足协在危机管理和国际协调中的短板。
亚洲足球政治格局复杂,各国足协之间的博弈往往影响赛事主办权的分配,沙特阿拉伯和伊朗等国家近年来通过积极外交和资金投入,在AFC中话语权增强,相比之下,中国足协的代表性不足:在AFC关键委员会中,中国籍官员较少,且缺乏高层级的国际足球职务任职者,这种外交弱势可能导致中国在申办过程中难以争取到足够支持。
马德兴还提到,中国足球的外交问题部分源于整体体育外交环境的挑战,近年来,国际体育组织中的政治化趋势加剧,某些国家可能因地缘政治因素对中国申办持保留态度,中国足协需在复杂国际环境中找到平衡点,但目前的沟通机制和人才储备似乎不足以应对这些挑战。
如果中国成功申办2025年U17亚洲杯,将带来多重利好,赛事能提升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水平,通过主场作战,中国U17国家队可以获得更多比赛经验,并与亚洲强队交流,这有助于发现和培养新秀,赛事举办能刺激足球产业经济,带动门票销售、转播权和赞助商投资,同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升级,更重要的是,成功申办将增强中国足球的国际形象,为未来举办更高级别赛事(如世界杯)积累经验。
申办失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,这不仅会打击中国足球的士气,还可能进一步暴露外交短板,影响其他国际赛事的申办计划,马德兴认为,中国足协需从长远角度出发,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沟通,并培养专业外交人才。
从国际经验看,足球强国往往注重外交渠道的建设,日本足协通过长期投资亚洲足球外交,在AFC中拥有较强影响力,曾多次成功申办亚洲杯和世俱杯,卡塔尔则利用资金优势和战略外交,成功获得2022世界杯主办权,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参与亚洲足球事务,这些案例表明,外交不仅仅是“拉关系”,更是系统性的战略投入,包括人才培训、国际协作和危机管理。
反观中国,足球外交仍处于初级阶段,足协近年来虽推出改革措施,如归化球员和聘请外教,但外交层面的投入不足,马德兴建议,中国足协应设立专门的外交部门,加强与AFC和国际足联的日常沟通,并派遣更多人员到国际组织任职,通过举办国际友谊赛和培训项目,提升中国足球的国际能见度。
尽管申办结果尚未公布,但这一事件已为中国足球敲响警钟,马德兴呼吁,足协需将外交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,而不是仅专注于国内联赛和国家队短期成绩,具体措施可包括:建立与AFC的定期对话机制、参与亚洲足球发展项目、以及利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等平台促进足球交流。
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应与国际接轨,U17亚洲杯不仅是赛事,更是足球文化的展示窗口,中国足协可借鉴欧洲青训体系,加强与国际顶级俱乐部的合作,让年轻球员获得更多海外锻炼机会,提升国内青训质量,确保申办赛事后能真正提升足球水平,而非流于形式。
中国申办U17亚洲杯的前景折射出足球外交的紧迫性,在全球化背景下,足球已超越体育本身,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,中国足协需以此次申办为契机,补齐外交短板,推动中国足球走向世界。